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提到徽州民俗活动,自然少不了人文璀璨的绩溪文学小镇所在地——绩溪上庄。
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民俗活动,安苗节、火狮舞、手龙舞等民俗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特色鲜明,流传至今。
今天,一起走进绩溪文学小镇,共同领略绩溪传统民俗的别样风采。
农耕文化习俗——安苗节
“芒种端午前,点火夜种田;种田种得苦,图过安苗福。”在当地,这一首流传久远的民谣,就是对安苗节这一习俗渊源的最好描述。
安苗为绩溪农耕文化习俗,起源于南宋后期。每年芒种前,各农户五谷下种后,为表庆贺,各村都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安苗仪式, 在田畈地头祭祀祈祷,愿风调雨顺,田禾茁壮,五谷丰登。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村民们抬着汪公龙椅,手托贡品,肩扛彩旗,巡游田畈,察看稻禾长势,县人谓之“汪公看稻”。其间包括抬汪公、祭旗、游田街、呼龙、送老爷等诸多环节,一路上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十分热闹。
如今的安苗节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与传承项目之一。
民间艺术——火狮舞
“火狮”这一艺术形式源于明代,相传有一位纸扎师傅仿照当地的雄狮扎制了一对“火狮”,中秋节夜,“火狮”便随龙灯为村民表演。
“火狮”以篾片扎制,彩纸糊身,狮身内点燃蜡烛,通体明亮,表演时由两人撑柄。另一人为玩狮人,他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火焰腾空,“火狮”跃舞,鼓乐铿锵,“火狮”在锣鼓点和唢呐曲牌中表演各种狮舞动作。其场面壮观,颇具艺术品位,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绩溪县唯有上庄镇仍保留着这一民间艺术。
传统儿童舞蹈——手龙舞
手龙舞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时期。
其演出一般由30名男女儿童完成,其中20名男童擎手龙,10名女童举龙珠。手龙舞演员的年龄一般为十一二岁,表演时每人撑一条小龙,在鼓乐声中集体舞动。手龙舞使用的音乐为传统的鼓乐曲牌和工尺谱,其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演出。
手龙舞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文旅集团旗下绩溪文学小镇坐落在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绩溪上庄。绩溪文学小镇的名人故里主题功能区囊括了上庄古建筑群中颇具盛名的胡适故居、胡开文纪念馆、胡铁花宅、红门楼等。
绩溪文学小镇以“文学+旅游”为主线,以“文化上庄,胡适故里”为主题,深度挖掘上庄及周边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文学创作、研学旅行、徽文化展示、徽菜美食、徽州风情民宿、特色文创产品销售、游客集散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度假区。
欢迎更多意向投资者加盟合作!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文旅集团” 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安徽文旅集团,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文旅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徽文旅集团)”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